天然護肝草本「乳薊草」

天然護肝草本「乳薊草」

自然界當中有不少天然草本能促進肝臟健康,而當中最具實證的,可算是來自歐洲的「乳薊草」(Milk Thistle)。乳薊草雖然名稱上有「乳」字,但其實與奶類無關,其護肝功效主要是來自當中的活性成分「水飛薊素」(Silymarin),而因此,一款乳薊草保健食品的質素,很多時也取決於當中水飛薊素的濃度,能否達到臨床研究使用的有效劑量。

水飛薊素的護肝功效

根據科學研究,水飛薊素具有保護肝臟細胞作用,能幫助清除傷害肝細胞的氧化物及有害物質,並同時能加強肝臟解毒功能,促進肝細胞再生。由於對肝臟具有頗為全面的保健功效,不單以往多年來在歐洲已被應用於肝臟問題,在文獻上亦已有不少臨床研究證實其功效。

早於1989年,在肝臟健康的權威期刊《肝臟病學雜誌》中,就已有發表臨床研究,證實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每日服用520毫克的水飛薊素能顯著減低死亡率。而在2005年《病毒性肝炎雜誌》發表的綜合分折則指出,水飛薊素能減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酵素水平。

水飛薊素與「非酒精性脂肪肝」

酒精及肝炎病毒是兩大廣為人知會傷害肝臟的物質,但其實近年最為普遍的肝臟問題,是與中央肥胖有密切關係的「非酒精性脂肪肝」。當肝臟積聚過多脂肪時,這些脂肪會造成肝臟發炎並損害肝臟,如置之不理的話,一樣會如病毒性肝炎(如乙型肝炎)、酒精性脂肪肝等,造成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等問題。

減重減脂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的有效方法,而近年也有不少研究發現水飛薊素對非酒精性脂肪肝也一樣有幫助,甚至或有可能幫助到與中央肥胖一樣有重大關係的血糖問題:

改善肝酵素水平

《肝炎月刊》2009年發的臨床研究,共有100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人士參與(他們原本的肝酵素平均水平超過100), 分為每天服用280毫克水飛薊素的實驗組及對照組(各50人)。6個月後發現,實驗組有超過50%的人肝酵素降至正常水平(ALT及AST少於40),遠高於對照組只有20%回落到正常水平

紓緩肝纖維化

權威醫學期刊《臨床胃腸病學與肝病學》2017年發表的研究,讓「非酒精性脂性肝炎」(比非酒精性脂肪較嚴重的情況)人士每天服用700毫克水飛薊素。48星期後,有服用水飛薊素的參與者,有22.4%-24.2%肝纖維化情況都有改善(對照組則只有2.3-6.0%

改善血糖水平

由於中央肥胖、肝臟健康及血糖水平都有密切關係,研究人員就希望了解有助護肝的水飛薊素,是否亦對血糖的控制有幫助。早於2006年《植物療法研究》發表的臨床研究,就讓糖尿病人士在正規治療中,再加上每天服用600毫克水飛薊素。4個月後發現,有額外服用水飛薊素的人,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改善程度都比只接受正規治療的參與者明顯較高

希望以上的講解能幫大家了解到乳薊草及水飛薊素的護肝功效!

參考文獻:

  1.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ilyma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the liver. J Hepatol. 1989 Jul;9(1):105-13.
  2. Silymarin treatment of viral hepatitis: a systematic review. J Viral Hepat. 2005 Nov;12(6):559-67.
  3. Milk thistle (Silybum marianum): A concise overview on its chemistry, pharmacological, and nutraceutical uses in liver diseases. Phytother Res. 2018 Nov;32(11):2202-2213.
  4. A Placebo-Controlled Trial of Silymarin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. Hepatitis Monthly 9(4) · September 2009
  5. A Randomized Trial of Silym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.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. 2017 Dec;15(12):1940-1949
  6. The efficacy of Silybum marianum (L.) Gaertn. (silymarin)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II diabetes: a randomized, double-blind, placebo-controlled, clinical trial. Phytother Res. 2006 Dec;20(12):1036-9.

RELATED ARTICLES